中国花炮始祖李畋是浏阳大瑶人,生于隋朝仁寿(601—604)年间。今浏阳市大瑶镇和浏阳市区田家巷尚存“祖师庙”,每年四月十八日花炮业都要到此举行公祭活动。李畋青年时代适逢贞观之治年间,他父母早亡,遂云游四海,志在报效朝廷。曾不辞劳苦赴耒阳蔡伦故里学习造纸技术,访遍四方能工巧匠,得土硝提炼真传。又传,得到药王孙思邈的指点,将“伏火硫磺”首创为“火硝纸爆”,开“烟花礼炮”之先河。
唐《异闻录》载:“李畋居中,邻人仲叟家山魈所崇,畋命旦夕于庭中用竹著火中,鬼乃惊循,至晓,寂然安贴。”看来最早的“爆竹”大抵是经火烧竹子所发出的爆裂之声,待火药发明之后,才有了纸卷爆竹。从史料看,爆竹的习俗似乎比唐代更早,南北朝期间成书的《荆楚岁时记》中便有这样的记载:“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,春秋谓之端月,鸡鸣而起,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魅恶鬼。”
浏阳制作烟花鞭炮,历史悠久,素有“鞭炮之乡”美誉。据清康熙十九年(1680)刊刻的《浏阳县志》载:“后人卷纸作筒,实以硝磺,名曰爆竹,馈遗者,号曰春雪,往岁小除后,声响不绝。且有彼此竞景以鸣豪举者。好事者又放花炮起火……”可见浏阳民间节日燃放花炮取乐,流行已久,其花炮生产亦久而旺。
今日大瑶镇建起了李畋公园和花炮博物馆,树起了10米高的李畋塑像,以纪念这位给家乡带来莫大名气和无尽经济效益的花炮始祖。